郑州上街区加速产业转型打造通航之都
不知不觉,我们已站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点。
过去的五年,我们有着怎样的收获?未来的五年,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期许?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这种盘点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过去五年,上街区紧紧围绕郑州市“三大一中”战略定位,以郑州通航试验区为统揽,积极推进“三大主体”工作,强力实施“四个十”重点工程,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全域城市化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数字是有力的证明。据初步预计,2015年,上街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1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6540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30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4.4%。
数字虽然枯燥,但发展给居住在上街的人们带来的实惠却是实实在在的。岁末年初,记者再次来到上街区,感受这里的发展之魅、变化之美。
勇立通航产业潮头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说到上街区的产业发展就不能不说通用航空产业。
近年,随着我国低空空域逐步开放,低空经济迎来发展热潮。市委、市政府应时而动,借势而为,利用上街的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出了在上街区建设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概念规划120平方公里,北到黄河、南到五云山,核心区以上街机场为平台,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按照“一核两心、一脉三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以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服务三大板块为重点,布局了飞机起降、维修服务、教育培训、飞机组装、零部件制造等11个功能区。功能定位为全国领先的通用航空经济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通用航空服务中心,通用航空特色产业基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通用航空枢纽、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中国飞来者大会承办地、全国一流通用航空园区”的目标,上街区以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服务三大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链。在通航制造方面,总投资10亿元的郑州啸鹰航空公司飞机组装与试飞基地,作为通用航空试验区的龙头制造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首架穆尼飞机于2014年12月29日成功下线试飞,填补了我省通用飞机制造的空白;在通航运营方面,依托河南大宇、河南永翔等通航公司,积极开展航空培训、应急救援、航空运动等运营业务,国际飞机展示交易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以河南大地、河南丰荣飞机维修项目为支撑,加快推进飞机销售维修等产业的发展;在通航服务方面,以郑州航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发展以航空旅游为代表的新兴航空服务业,积极策划特色航空旅游项目,开辟空中旅游线路。
截至“十二五”末,已有40家通航企业入驻通航试验区,机队规模达60架;其中已签约的郑州啸鹰飞机组装试飞、通航大厦、河南大地飞机维修、北京金都通航上街基地等9个项目落地建设,计划总投资71.2亿元;另有洛阳龙峪湾通用航空上街基地项目、中航工业爱飞客通用航空基地项目、国家应急救援基地、水陆两用飞机生产等一批项目进入实质性洽谈。
目前,上街机场改造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初步具备4C级机场的运营条件,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通用机场。
2014年和2015年两届郑州航展在上街区举办,参展企业516家,展示各类飞行器260架,签约项目57个,签约金额519.3亿元,参展观众5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郑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成为郑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今,上街区已经站在了通航产业的潮头浪尖。
今后五年发展目标敲定
回望是为了走好以后的路。眼下,我们已经踏上“十三五”的新征程。今后五年,上街区有着怎样的发展蓝图?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上街区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和郑州国际商都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型发展为重点,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主动融入郑州国际商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国际陆港建设,全面提升全域城市化内涵、产业发展层级、绿色发展水平,全力打造通航之都、国际陆港、制造高地、生态新城,努力建设“和谐宜居、智慧低碳、开放包容”的新上街。
新征途,新任务。瞄准新的目标,上街将继续发力,铿锵前行。
城镇化率达90.73%
“十二五”期间,上街区立足区情实际,围绕实现全域城镇化的总目标,按照规划全域覆盖、产城全域融合、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全区30个行政村征迁完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90.73%,居全市领先水平。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上街区围绕新型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居住环境城市化。
高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按照规划,全区30个村合并建设12个新型社区,目前已建成新型社区9个,在建3个。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成功打通郑上快速通道和科学大道,将上街区纳入郑州市主城区“30分钟”生活圈范围。近年累计投资21.14亿元,高标准修建道路40余条、长途客运站1座、社区公交站点62个,形成了“十纵十横、内外联通”的全域交通路网格局。新型社区水电气全部并入城区主干网。
大力推进全域生态建设。加快以五云山、“五湖一河一库”、生态廊道等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五年新建21条、总里程约40公里的生态廊道,完成廊道总绿化面积270.58万平方米,山区植被覆盖率由63.1%增长到86.3%,全区新增水域面积3000亩,新增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7.2平方米,使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充分享受田园城市生活。
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以产城融合为依托,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郑州通航试验区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位于通航试验区核心区的5个行政村实施搬迁,建设新型社区3个,整合土地6000余亩,目前5村群众已全部回迁。与此同时,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让周边社区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围绕“人的城市化”,上街区着力破除体制障碍,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市。
全面推进“双改”。针对全域城市化背景下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型社区的管理等问题,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和“村改居”两项改革。目前,全区7个城中村全部完成“双改”工作。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围绕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三级三类”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建成标准化幼儿园4座、中小学3所、残疾人教育托养中心1个、托老服务站5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4处、活动中心10处,初步形成了“十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探索推行“十个均等化”政策。目前,社区居民已在公共教育、就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了均等化服务。
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组织社区群众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民培训教育,使其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改善民生让群众得实惠
发展是为了人民。
如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上街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民生答卷。
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关注的民生问题。“十二五”以来,上街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中小学7所;成功与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由2011年的33%提升至2015年的62.11%。除了中小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收获。总投资5亿元的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入驻上街区,有效提升了上街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医疗卫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五年来,上街区新建20个标准化村(社区)卫生所,城区医疗片医片护覆盖率达100%;积极实施全民健康普查工程,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同时,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了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医疗资源整合,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品电子监管实现全覆盖。
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关百姓收入,也关系着社会稳定。上街区采取有力举措,织密社会保障网。就业再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五年累计1.4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始终为零。社保体系建设方面,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区新建9000平方米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中心;构建“一台五网,智慧养老”新体系(“一台”即上街区12349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五网”即打造覆盖全区的呼叫救助服务网、居家生活照料网、健康养老服务网、智能养老看护网和电子商城),该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信息惠民试点。该区还率先在全市对城市“三无”老人实行集中供养,辖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
生活富裕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上街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建、改扩建3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3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率先在全市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400场。因成绩突出,该区还被评为“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单位”。
平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平安建设事关人民福祉,也是不容忽视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上街区全面优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辖区重要部位技防设施全覆盖,建立了治安志愿者防控队伍,建立了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拓宽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确保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该区连续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在93%以上。